查看原文
其他

马陆亭|一流本科教育模式的共性要素

马陆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8-28

作者简介:马陆亭,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战略部主任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和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的提高,“一流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进一步思考发现,它其实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语义并不确切,但具有正向引导作用,有助于促进高等学校重视育人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优质本科教育的模式要素进行探讨。

一、如何理解“一流本科教育”语义

一流本科教育概念缘起于工作层面,是对一流大学建设中过于重视科研活动的一种反思。如早在2016年3月,教育部林蕙青副部长就在全国性工作会议上指出“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明确要将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方案。当然,这一认识是基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重视质量提高的大背景的。之后,一流本科教育越叫越响,成为整个高等教育战线的口号。

由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是:第一,一流大学本身就有多种建设模式,如有学科引领、整体提升、创新突破、创业驱动、大师培育、项目牵动等,其本科教学模式当然也会有很多种;第二,学科不同,模式也不同,如工科、理科、文科在实践教学方面就有很大不同;第三,同一学科也会有不同的模式,如经济学就有重视理论教学的,也有重视案例教学的,形成了不同流派;第四,是不是一流本科教育仅在一流大学产生?显然不是,如美国的文理学院就以专注于本科教育而享誉世界。再如行云流水般的清晰讲授式授课方式可能对一些学生非常适用而对另外一些就非常不适用,还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都有其不同的适用面,等等。

所以,对于一流本科教育,可狭义理解为探讨“双一流”建设大学的本科教育怎么开展,广义理解为探寻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来说是要推动每所高校追求自身的优质教育,寻求适合自己的本科教育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一种理想价值追求导向,符合我们凝聚人心的现实语境。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一流本科教育有多种模式而不是一种模式,但它们也会有一些共同的元素,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个性与共性、特色与规律的关系,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基本的规格要求。

二、建构优质本科教育模式的思考方向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跨越。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多样化,到了普及化时期必将更加多元。多元中有没有一成不变的核心要素?应该有,因为本科教育是一个教育层次,一定会有其共性的东西。我们需要在变动中找永恒,在多样中谋共识,从经验中找规律。

思考方向一:我国历史经验,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础,同时我国过去的本科教育可圈可点,也有很多长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等教育先是学习苏联,强调学而有用,注重专业教育,关注知识结构;改革开放后,转向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强调发展后劲,注重通识教育,关注知识宽度;现在正在走向融合,开展多样化探索。其实它们涉及的共同核心就是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方式。

思考方向二:国外成功模式,这是我们对标的参照系,思考共同规律的依据。欧美体系下大学生的学习专业一般被称为某学科方向的课程组合,按学分制选课。为规避掉学生因没有经验或取巧而导致的乱选现象,很多大学实行模块制选课制度或主修制度。他们的学科面要比我们宽些,学生课程选择相对灵活,这实质上是对教育内容结构形成方式的选择与探讨。

思考方向三:心理科学特别是认知科学成果,这是我们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依据。如比较重要并有较强借鉴作用的成果有:人有智力结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智力结构是智力领域的核心问题;能力可以迁移,迁移理论为通过特定学习材料培养一般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其实直接涉及智力结构的科学构成及如何促进能力迁移。

思考方向四:社会未来需求,这是我们寻求应对策略的方向,促使我们抓住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东西。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发展前景将远超人类当前的认知,人工智能等重大技术创新将重构社会产业业态,经济增长模式由传统要素和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因此,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创新思维、持续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更显重要,这迫切需要我们改革现有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

三、结构化育人模式架构是提高质量的关键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程度与实施方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即高级专门人才规格要求的能力由知识、技能和思维力三要素构成,呈现出三足鼎立式的结构。“知识通过传授、技能通过训练、思维通过开发”获得,彼此遵循的教育规律不同。知识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展示,能力则必须在解决问题中表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中的马谡,就是典型的纸上谈兵案例,同当今众多的高分低能现象如出一辙。高校毕业生最终要走向现实社会,避免高分低能是高等教育需要解决的真问题。合理的智力结构有助于思维力的提升,有助于能力的迁移。所以,不同学校培养的学生其智力结构可以不同,但结构化则是必须的,这个结构需要非常严谨。

能力包括知识,素质包括能力。能力体现于做事,超越能力的素质反映在做人上,如社会责任感、毅力和团队意识,也包括性格等心理特征。能力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基础,影响其事业起航的起点;而未来事业发展的好坏,则与其做事、做人的诸要素都有关。能力需要不断提升,素质需要不断完善。

作为一种组织化的教学安排,高等学校需要通过有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来保证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实现,这一有序的结构要经得起严密论证和严格问责。课堂教学是传统学校教育的基本教学形式,知识的作用包括使专门人才具备专业知识和作为训练学生思维的素材,知识、思维的固化即条件反射其实是形成了脑力的技能,如九九乘法口诀;实践活动包括教学计划内的专业实践和课外的社会实践及创新创业活动,可促使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展现出来的能力;大学文化、校园文化、学院文化、专业文化是滋润涵养学生个性的土壤,可使得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而烙上特色的印记。

因此,高等教育基本的育人模式是“专业课堂+实践活动+文化环境”。课堂助人育智,增长人的理性和学识;活动让人练力,提高人的能力和活力;环境使人养心,涵养人的思想和修养。不同的高校在三者间的搭配可以不同,即内容和实施方式有所不同,这也正是各校的特色魅力所在。


本文出自笔会“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的重建”,原标题为“本科教育模式的共性要素思考”,笔会全文约31000字,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4期。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笔   会文 章 一 览   

(点击蓝字可进入阅读)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胡建华

一流本科教育的四重内涵…王洪才 

本科教育模式的共性要素思考…马陆亭 

“以本为本”的三重含义…刘振天 

从学生课程学习经历看本科教学质量…陆根书

一流本科教育应高度重视学业考核制度建设…郑若玲 

推进教育评价变革,振兴一流本科教育…余小波 

一流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一流本科…余秀兰 

当本科遇见“一流”…董云川 

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师生关系…黄启兵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